中国传媒大学
实力剖析
  • 北京市
  • 一区
  • 高等院校
  • 艺体类
  • 1
  • 211
  • 115
  • 010-65779227
学校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等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最高学府。学校始建于1954年9月,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立了博士、硕士、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鲜明的特色和独具的优势屹立于全国高校之林。

  学校现设电视与新闻学院、广告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媒体管理学院、社科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等12个学院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下设新闻学系、传播学系、电视系、编辑学系、广告学系、广告设计系、公共关系系、国际传播系、国际关系学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外语系、经济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艺系、导演表演系、广播电视文学系、摄影系、美术系、播音系、应用语言学系、录音艺术系、录音技术系、动画艺术系、动画技术系、中国文学系、语言文化系、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广播电视工程系、科学艺术系、自动化系、应用数学系、光电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等38个系。全校开设71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点,30个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点,71个学士专业。另创办一个独立学院南广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本、专科生近11,5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500人。

  学校校园占地708亩,校舍总面积46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中心、计算中心、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校园网、有线电视数字传输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以及在国家广播电视光纤干线网基础上建立的现代远程教育网。拥有一批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具有传媒特点的专业实验中心(室)。学校努力建设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藏书103万册,音像资料50万余盒,报刊3000多种,电子报刊8000多种。学校编辑出版《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市场观察—媒介》、《市场观察—广告主》、《当代电影》、《电视艺术》等学术刊物。编纂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告作品年鉴》、《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教授、学者。专任教师847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0%以上。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学校实施“382人才工程”,造就一支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梯队。

  学校的科学研究在全国广播电视学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校内设有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国际广告研究所、调查统计研究所、IMI市场信息研究所等41个研究所(中心),有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专业研究基地、3个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验中心1个。

  学校与五大洲近50个国家和地区16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传媒机构等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为国际高校影视联合会会员。学校发展多种形式的留学生教育,每年接收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1000余名。

  学校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50年来,为广播影视系统及信息传播业培养输送毕业生近6万人,培训在职人员34万多人次。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支从领导干部到专业人员的骨干队伍,很多人已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翻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家。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遵循“根植广电系统,依托传媒界,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的思路,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学校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学校发展的总目标是:从现在起,争取用20年时间,把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传播大学,成为传媒界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发散中心、传媒内容创研与示范平台、传媒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招生简章

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已正式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学校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等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文、工、艺、管、经、法、理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8个专业硕士类别。

  一、招生计划

  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1400人左右(实际招生数按国家当年下达具体招生计划为准)。我校接收推荐免试生数约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30%(实际招收推免生人数以最后确认录取人数为准),各专业拟招收人数请参阅我校2017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我校各专业的具体招生计划数在复试前根据国家当年最终下达指标数和生源情况确定。

  二、初试方式及报考条件

  我校2017年初试方式:全国统一考试;联考;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

  (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详见教育部网站)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自考和网络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要求复试时加试两门笔试,考试科目与同等学力人员的加试科目(见《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复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目录》)相同。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两年(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7年9月1日,下同)或两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按大学本科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现场确认时需要提交本科阶段8门主干课程成绩单(成绩单有进修学校教务处公章)。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6)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注1:目前国家本科毕业证书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三类。

  报名时,如考生既是成人高校或专续本、专升本、专接本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时也有大专毕业证书且符合专科报考的所有条件,此类考生可以选其中一种类别报考:

  ①选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时,填写本科学历注册学号,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要以本科毕业当年度的时间、学历水平为准;

  ②选专科身份报考时,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以专科的毕业时间、学历水平为准。按大学本科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①、②不能同时填报。

  注2: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人员,现场确认时需要提交本科阶段成绩单(或本科阶段8门主干课程的成绩单(有进修学校教务处公章);复试报到时提交本人发表论文或科研成果材料;复试时加试两门笔试(科目见《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复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目录》)。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条件:

  1.报名参加除法律硕士(法学)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外的其它专业学位(艺术、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条件的各项要求。

  2.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之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3.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3项的要求。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②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

  ③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

  注1: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MBA人员,不需要提交本科阶段成绩单、论文及科研成果,不需要同等学力加试。

  (三)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

  经本科毕业学校(具有开展推免工作资格的高校)选拔并确认资格的推免生(包括“研究生支教团”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规定截止日期前仍未落实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全国统考及现场确认。

  推免生招生专业(领域)及具体接收办法见国家及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相关文件。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一)网上报名:报考2017年硕士研究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网上报名技术服务工作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

  1.网上报名时间:2016年10月10日—31日 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时间:2016年9月24日至9月27日

  2.网上报名要求:

  网上报名的国家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及“研招网”报考须知。建议广大考生合理安排报名时间,避开报名初期、末期高峰,避免网络拥堵。

  (1)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中国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报考点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

  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考生,还应认真阅读《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等相关信息。

  我校2017年在050302传播学09媒介与全球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新闻与传播(055200)09国际广播电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传媒艺术学(1301Z3)02国际影视制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三个方向招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制、学费、奖学金、培养方式及学位授予以《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中外合作办学硕士专业招生简章》为准。

  (2)考点选择

  考生务必认真阅读2017年北京市硕士研究生网报公告和中国传媒大学考点网报公告。

  ①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且应在北京地区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选择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报考点。

  ②应届本科毕业生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③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考点的往届生(报考我校工商管理(MBA)的考生除外),须户口在北京或人事档案在北京(现场确认时需要提交户口卡或人事档案存档证明)。

  ④报考我校工商管理(MBA)的考生可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考点或工作、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⑤我校考点不接收报考京外招生单位“管理类联考”考试方式的考生,此类考生可按北京市报考公告选择考点。

  我校考点不接收报考京外招生单位“法律硕士联考(法学、非法学)”考试方式的考生,此类考生可按北京市报考公告选择考点。

  (3)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

  请考生在提交信息和进行网上支付报考费前,务必认真核准。特别注意姓名、身份证号、所选择的“报考单位”、“报考点”和“考试方式”等信息。网上报名结束后,无法再更改信息。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或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已网上支付交纳的报考费,不予退还。报错信息的考生若要正确报名,需在网报规定时间内重新注册、报名和交费。

  (4)缴费

  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考点的考生,提交网报信息后,应在网上报名截止日期(10月31日)前,以“网上支付”方式(北京市网报公告5)交纳报考费,得到交费成功信息后,方可持报名号在规定时间到选择的报考点确认网报信息,否则报名无效。请考生务必于网上报名期间在网上支付报考费,现场确认期间一律不接受现场补交费。

  (5)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6)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招生单位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7)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8)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因部分学历(学籍)认证报告认证时间周期长,建议考生在报名前及早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9)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

  (10)“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以考生报名时填报确认的信息为准。报名填报的定向委培单位:①在职考生应为定向单位;②非在职考生应为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教委)民教处(高教处)。应与《报考2017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的审批单位一致。

  (11)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学、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12)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考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不明之处应事先与招生单位联系。

  (13)为保证与考生的信息畅通,请务必准确填写本人移动电话及一位紧急联系人移动电话。



扫一扫,关注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博